扫一扫关注
智优营家微信公众号!
您贴身的
网络运营管家
来源:智优营家 发布日期:2020-02-21 关注:1806
过去,我们常认为人类是理性动物。但今日的种种大声宣布:我们并非如自己所想的那样。事实上,更精确的称呼是“会为自己辩护的动物”。怀疑论者常常陷入如下迷惑:当一个主流观点被富有理性的证据证伪时,一些团体会牢牢坚持过往以来的错误;另一些接受新观点的人既不会虚心请教原因,也不会表示知晓真理的谢意,更不会坦言自己的无知。
为什么人们更乐于为错误的信念、行为、规范辩解,而不是吐故纳新?能明白自家孩子的自闭症不是因为打疫苗引起,对父母来说不是件好事么?
作为怀疑主义者,我们终日面对心理学家所称的“对科学的动机性排斥”。让我们从全球变暖的例子中来理解这个术语。我们很容易以为,那些否认气候变暖的人不论是在教育程度还是见识水平上都远逊于学富五车的科学家。但这种假设并没有那么简单。
史蒂夫·莱万多夫斯基(Stephan Lewandowsky)和克劳斯·奥博拉尔(Klaus Oberauer)在《心理科学》上发文称,一个人对全球变暖的态度与其科学知识水平、计算能力和教育程度都无关,却与政治倾向有关。当一个自由主义者具有较丰富的科学常识和较高的教育水平,他对气候变暖、接种疫苗的接受度更高,对科学的信赖也更高;但一个保守主义者却恰恰相反,学识和见识越深,他对上述问题的接受度越低。这就是动机性认知(motivated cognition):人们会激烈地反对一切威胁到其核心世界观的发现。研究者目前发现,右派对科学发现的排斥比左派更加普遍;然而由认知机制所驱使的对科学的排斥则与政治倾向无关。
换句话说,真正与此有关联的是某个科学发现的内容。不论你的世界观是左是右,当谬论在你的阵营中甚嚣尘上时,你都会被诱导进而放弃怀疑精神。
你在注册账号/参加活动的时候,会让你填写一位朋友的联系方式,你会怎么做?
你肯定会想“我不会出卖我朋友的隐私”,之后的行为就是取消正在进行的动作并离开。
但是,如果给这个行为结果加上一个奖励,比如:填写一位朋友的联系方式奖励20元,你会不会填写呢?这时候可能有的人就会去填写。
因为你会想:不就一个联系方式吗,没多大关系,而且人家是知名公司的产品,不会出现泄漏隐私的风险。
我来解释下上面的情况,没有奖励20元的情况,不属于认知失调,顶多算是一个新的认知(填写朋友联系方式),虽然和已知的认知有冲突,但还没有造成失调的状态,因为你不假思索的就做出了决策。
而加入了奖励的情况就出现了失调,即不协调。
这时候你心里会很不舒服,但由于奖励在你也想着能够拿到奖励,所以,心里面就会很不舒服。
为了解决这种不舒服,你就会试图去找一个方法(改变其中一个认知)让自己的行为结果对心理造成的影响稍微平衡些。
这就是认知失调,我说的比较通俗。
认知失调由费斯汀格提出,用简单直接话来讲就是:个体由两个或者多个以上相关且不一致的认知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觉。
记住,这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理活动。
你甚至可以把减少认知失调的行为当作人们的自我安慰方式。
01
认知:指人意识到的一切,包括自己或者自己之外的事物的行为、特征、心理状态等,可以是信仰、事实、见解。
如果某个事物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就不算是一种认知,认知一定是要我们意识到的。
如果有两种及以上的认知无外乎有三种情况:一致的、不一致的、不相关的。
当两种及以上的认知出现不一致且具有相关性才会导致认知上的失调。
如“吃甜食容易发胖”和“喜欢吃甜食”。
“吃甜食容易发胖”是公认的认知
“喜欢吃甜食”是个人的行为
“甜食”是相关性
个人的行为和公认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就是不一致。
以上的条件就会造成认知失调,让我们心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比如焦虑、烦躁等。
这时候我们就会去让心里稍微好受些,比如:自我安慰,或者找一些关于吃甜食的文章,告诉你如何吃甜食不胖。当你看了这些文章后就会相信它,即通过改变某一个认知来平衡认知的状态。
这里的“某一个认知”就是“吃甜食容易发胖”,你通过一种途径找到了相关证据来证明吃甜食只要克制,也并不一定都能发胖,这就改变了你对“吃甜食容易发胖”这个公认的认知的看法。
02
认知失调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公开的压力越大,失调趋势就越弱,就如同我开篇说的填写朋友联系方式的例子。
“有奖励”属于公开,即外部环境。
这个奖励行为越大,对于用户而言认知失调的程度就会越小,当你给200元,甚至2000元的时候,基本可以忽略这种失调,因为可能很多人都会不经过这个心理过程,而直接选择填写朋友的联系方式。既如此,那就不存在失调一说。
“无奖励”不能算是一种公开,因为它是零,但如果我们把“奖励”设置成20元和200元的时候,面对20元奖励的用户认知失调就会比200元用户严重很多,因为他们需要寻找更多的方法来调整内心的状态以达到平衡。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有三种:改变我们的行为、改变其中一个认知、加入新的认知
上诉的例子中,用户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就是采取改变其中一个认知,来达到平衡。
比如,大家都知道乌鸦是黑的,如果你见到一只白色的乌鸦,这时候认知必然失调,你就开始焦虑,各种心理活动开始出现。
为了减少这种焦虑,你要么压根不相信你见到的是一只白色的乌鸦,你骗自己说它是一只白色的鸽子(改变行为:拒绝新认知);要么你就会到处找证据,来证明这个世界上是有白色乌鸦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的(加入新的认知从而颠覆之前的认知)。
03
人们总是会喜欢接受自己认知体系内的信息,但凡在自己认知体系之外的信息要么是新的认知,要么这个认知是和体系内已存认知相矛盾的,面对矛盾的认知这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是一种排斥的心理状态;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去不相信矛盾的认知。
费斯汀格说:“人是理由化动物,没有那么多想使自己正确的动机,反而有相信自己正确的动机。”
简单点说就是,人们不会去想着通过“活到老学到老”的方式来让自己变得很厉害,反而会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说法;
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我们身边会经常看到与人发生冲突的事情。
首先,在我们内心中我们肯定相信自己是善良的(你总不会觉得自己是个恶人),当我们与对方发生争执或冲突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我是善良的vs与对方的冲突。
与对方冲突就是不善良或不友好的表现,这时候为了平衡失调,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保护自己的自尊(人性的弱点:自私),将责任推给别人或者说责怪别人的不是,很少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里我们减少认知失调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改变行为。
托尔斯泰说: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比人对我们好而喜欢他,而是因为我们对别人好。”这话没毛病的,你要想别人对你好,首先要取决于你对别人的态度如何。
所以,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陷入认知失调的状态,并大多数情况会进行自我调适。
04
朋友圈出现裂变海报的运营行为已经打破了用户对广告的认知,人们对广告的认知无外乎电梯、户外、弹窗、电视等媒体,但裂变海报却还是头一次见。
包括以前的广告形式可能仅限于媒体、电视、广告牌这种无法互动的形式,但现在有弹窗等形式可以形成互动,我相信,当第一个弹窗广告诞生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尝试着去点击的。
所以,认知失调在广告中可以造成一种新鲜感,引起用户的好奇心。
但也仅限于一定的周期内,新认知加入后必然会和原认知融合,存在于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对用户而言吸引力就不再巨大。
比如:你安排一项任务给x员工,但在x员工的内心他是拒绝的,即他的态度与任务存在了矛盾,若多次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员工负面情绪甚至引发离职。